学校文件

镇江高专2022年党政工作要点

  

 

镇江高专2022年党政工作要点

 

2022年,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,是学校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,提升综合办学实力的关键之年。学校工作总体要求是: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、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,落实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《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(2020~2023年)》等文件精神,坚持“稳中求进”工作基调,立足新发展阶段,恪守立德树人任务,锚定创优升本目标,强化内部治理、深化内涵建设、完善育人机制,发力通过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验收,加力推进应用型本科创建工作,在高质量发展上体现新思维、展现新作为、呈现新成果,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。重点做好以下工作:

一、全面推进党建工作

1.加强党的建设。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,坚持党建工作与行政工作同部署、同推进、同落实。纵深推进党建“四项工程”行动计划,压实党建工作责任,完善党建工作标准,健全党建工作体系。贯彻落实基层组织工作条例,加快推进区域性党建联盟等重点项目建设,打造省级先进党支部1个,争创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院校

2.深化学习教育。以制度化建设巩固党史学习教育阶段性成果,探索党史学习教育新举措,进一步坚定人民立场,服务国之大者,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引向深入。弘扬伟大建党精神,推动开展中国精神“三进”工程普及宣讲活动,引导全体师生捍卫两个确立、增强四个意识、坚定四个自信、做到两个维护。科学运用“学习强国”平台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,进一步提升普及率和实用性。

3.持续从严治党。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,支持市纪委监委派驻市教育局纪检监察组和校纪委履职尽责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,抓好上级巡察整改工作,坚持不懈纠四风、转作风,履行“一岗双责”责任,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。抓好换届期间的督促教育,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,继续开展专项督查,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,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。

4.抓好意识形态工作。深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,完善学校意识形态管理工作细则,加强意识形态重点领域的风险研判、防范和情况通报,完善意识形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,牢牢守住校园意识形态阵地,确保重要时间节点校园安全稳定。

5.推进宣传思想工作。围绕学校党委、行政重点工作,主动策划、稳妥推进学校宣传思想工作。深入研究新时代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特点,健全网络宣传思想工作体系,推出特色项目与特色活动,打造特色宣传案例,总结特色宣传模式,营造重要节点校园宣传氛围。

6.做好统战和群团工作。贯彻《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》,不断凝聚党外高层次人才的向心力。统筹推动共青团、工会、妇联、关工委等各项工作,服务学校发展。加强对团员青年的教育引导,重点打造“青春呵护蒲公英”志愿者服务项目、“青春健康”校园行项目、“文化润心”非遗保护项目等团学品牌。推进“六型”教工之家建设,建成教职工活动中心。

二、加快推动“创优升本”

7.完成创优工作。对照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标准,在“双师型”教师比例、省级以上教科研项目、教科研奖项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、学生技能竞赛、创新创业大赛,以及毕业生就业率、职教集团建设等重点指标上,创新工作方式,实现新的突破,确保年终高水平通过省级验收。

8.推动升本工作。认真对照应用型本科设置要求,在人才队伍建设、科研到账经费、实验实训条件、图书资料建设上创新思路、补齐短板、力求突破,积极做好本科各项筹建工作。

三、着力加强师资建设

9.加强师资培训与管理。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,做好事业人员、编外用工人员的常态管理。制定“双师型”教师认定办法,校企共建“双师型”教师培养培训基地,“双师型”比例增长10%以上。完成思政课专任教师、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达标建设。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,统筹开展教师培训工作,对新入职教师、青年骨干教师加大培养力度。健全教师荣退机制,提升离退休教师幸福指数。

10.加快高层次人才招引。优化高层次人才专业分布,全年引进博士10人以上,打造高水平教科研团队1~2个,积极培育省级教学名师。

11.做好职称评聘工作。对照全省职称评聘工作的新要求,结合学校实际情况,在充分调研兄弟院校做法的基础上,研究、制定学校职称评聘新方案和细则,高质量做好本年度职称评聘工作。

四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

12.深化专业(群)建设。提升高水平专业群和重点专业建设质量,推进教改项目、教学成果奖、产教融合基地等建设工作,新增“1+X”证书试点项目3个,培育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设项目,以及区域有影响力的产业学院或职教集团。

13.加强新型教材建设。学习贯彻教育部、省教育厅关于教材建设工作的新要求,推进活页式、工作手册式、立体化等新型校企合作教材的建设,全年力争获批立项国家级规划教材1~2部、省级重点教材2部。

14.加快教学资源库建设。加强省级及以上在线课程资源、信息化课程、教学资源库建设,积极培育省级及以上(精品)在线开放课程5门、省级及以上教学资源库1个。

15.推动技能竞赛工作。研究出台技能竞赛奖励新办法,纳入院部绩效考核。全年力争省级及以上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等奖项获奖8项,学生技能竞赛获奖15项。

五、开展科研与社会服务

16.推进项目申报。精准做好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申报工作,力争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字头项目上实现突破。全年力争立项各类科研与社会服务项目200项,其中省级及以上项目15项,科研到账经费500万元。

17.推动专利转化。加强国家专利导航基地建设,制定切实可行的专利转化实施方案,提高专利转化运用数量、金额,全年专利转化5项以上。

18.加快平台建设。加强校级科研机构和第三批科研团队的绩效考核评价,大力推进镇江市旅游学会、大运河文化带镇江分院、吕凤子文化教育研究所、新医科高职教育协同创新基地等重要平台和载体建设。

19.提升服务能力。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发展协同服务工作机制,搭建专项工作平台,积极培育省级科研技术服务平台。做好社区教育和开放大学工作,提升开放大学办学影响力,全年各类社会培训总数20000人次。

六、全面提升育人水平

20.加强学生管理。加强辅导员、班主任队伍建设,力争获批省级辅导员年度人物或大学生年度人物1人。强化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,实施学生社区化管理,建成大学生社区服务中心暨创新创业基地。认真抓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,做好学生资助工作,发挥资助育人功能,真情服务学生成人、成才。

21.推进思政工作。聚力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,完善大思政育人格局,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品牌化建设,统筹设计三全育人典型校建设,开展思政课、课程思政教学展示活动,积极培育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~2门,争创省级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示范点。加强520平台、晨读经典、新时代女子学堂、正则印社等建设,推进五育并举五育融合转化,形成五育融合典型案例。

22.推动文化育人。传承吕凤子先生“爱与美”文化精髓,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现代职教精神的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,积极搭建人文导师+专业导师+创业导师的三维引导成长机制,形成课程超市+教师导购+学生自助的新型教学活动模式,引导学生把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养,把人文要求内化为人文习惯。

23.科学开展招生。科学设置招生专业,合理分配招生计划,加大申本专业招生规模,提升重点专业招生质量,稳定社会招生专业数量,全校招生规模稳定在3000人左右。结合后疫情时代特点,有效推进招生工作信息化建设。

24.服务就业创业。健全校院两级就业创业工作体系,强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,加大绩效考核和奖惩力度,探寻师范、护理等专业就业率提升实招,确保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0%,年终就业率达到95%,力争互联网+”“挑战者杯等省级赛项获奖2项以上。

七、精准开展内部治理

25.做好疫情防控。按照疫情防控常态化、精准化的要求,持续加强新冠疫情及各类传染病的防控工作,做好师生员工健康监测,推动师生新冠疫苗接种,根据疫情发展动态调整教学工作,保障校园安全和师生生命健康安全。

26.保障校园稳定。做好校园安全隐患排查,加强重大事项安全风险评估,强化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,做好危化品处置,推进危化品库建设。定期开展消防演练和防诈宣传等工作,提高对突发应急事件的快速反应与处置能力。

27.提升教学保障。加强信息化校园整体设计,以《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》为依据,以校园应用为导向,顶层设计、优化智慧校园系统,加快推进各校区信息化系统、模块的有效集成,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。完善信息化教学条件保障,提高信息化教学支持力度,加强信息化教学培训。优化教学质量管理数据平台,发挥数据诊断评价功能,常态化推行督教互动工作。

28.做好财务和资产工作。科学编制年度财务预算,多渠道筹措资金,列支专项经费,重点支持创优升本、人才引进、专业群、实验实训、科研能力提升等领域建设。强化审计工作,完善招投标流程,提升招投标效率。规范固定资产出入库管理,推进固定资产分级管理措施,提高资产管理效率。

29.推进后勤管理与服务。加快主校区第二食堂和丹阳校区食堂建设,做好食品卫生安全管理,提升食堂服务水平。抓好水电工、楼长、勤工俭学学生三方巡查网络建设。推进主校区宿舍服务中心、垃圾房和丹阳校区文化生活服务中心等建设,提升南徐校区后勤服务质量。

30.完善校区综合整治。加强主校区人文环境建设,完成主校区吕凤子雕塑制作,继续推进2~3个点的校园景观建设。积极开展南徐校区、丹阳校区和老校区校园环境综合整治工作。